美丽琪迹-邵美琪国际影迷联盟

搜索
查看: 3283|回复: 15

[转帖] 《刀下留人》劇評及相關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3 17: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peace 于 2016-1-23 18:41 编辑

《刀下留情》  作者:楊易

pentoy.jpg

石蒜,又名龍爪花、山烏毒,雅名曼珠沙華,源於梵語Mañjusaka,意思是開在天界的花,故又叫做彼岸花。「彼岸」常被視為死亡後到達的黃泉,加上這花红色以及花形奇怪,開在春、秋分前後掃墓的日子,遍野血紅色,予人陰森感覺,故為不吉祥的花。

電視劇《刀下留人》很好地利用了這個元素,首先展現皇后極度討厭萬貴妃而立心送不吉祥花給她,然後透過石蒜的花和葉不同時期生長的特性,暗喻男女主角葉常綠及花蕊紅不能見面的悲慘遭遇,難怪編劇會為外型粗獷的劊子手命名葉常綠這類婉約的名字,當有了這個設定,看來又理所當然。

《刀下留人》是翡翠台近年好戲,角色設定、演員、情節到歌曲都好。此劇處處留懸念,觀眾需要抽絲剝繭去拆解,對白簡明卻蘊含象徵意義,看得出是下了苦功。在角色設定上,兩個主角穩婆花蕊紅和劊子手葉常綠,一個接生一個送死,道盡生死同在,不為生喜,不以死悲,一切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即使不相信宿命,至少也該明白到人生旅途上,夢想可以堅持,也應活在當下,但總有一天生命到了盡頭,也要輕看生死,懂得放下,不再執著。其中一段戲,葉常綠承諾若有一天花蕊紅被人虐待生不如死,他願意代為補上一刀,結束痛苦,更令「輕看生死」這命題有點晴之妙。

從葉常綠天天磨刀刃,為死囚度頸,正正表達出人雖不能勝天,但只要做好本份,一刀落在頸椎關節上,將傷害減至最低,讓犯人死得乾脆,也令觀眾悟道。在他刀下不可留人,而是「刀下留情」。電視劇觀眾層面廣,觀賞水平參差,故此安排一幕懂劍術的凌劍峰識破葉常綠磨刀度頸的用意,並無意中被花蕊紅聽到,作為兩人情愫的開端,也直接讓觀眾看到。如果是電影,這一幕會因應導演的作風而可能省卻,由觀眾自己意會。最後一集導演立意要為故事的主旨「放下」做一場戲,這也太刻意了,畫蛇何須添足呢!正如古典詩詞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展現中國人的含蓄和藝術意境,高手導演會較多這樣表達。

好的角色還有刑部司獄墨守成,來自成語「墨守成規」。他為了昔日情人公然犯險,破了他正直無私的性格,也埋下伏線,一步步揭開其性格陰暗面,最終害死了花蕊紅,要以五百年風吹雨打,換一次擦肩而過以作救贖。另一個角色赤知秋,原以為編劇以「一葉知秋」成語作引子,把他與葉常綠的關係藏了懸念,可惜故事完了卻未見一二。

黃德斌飾演不苟言笑的劊子手簡直是度身訂造,邵美琪從來都是演技派。片中每位演員如簡慕華、楊明、康華、李霖恩、吳岱融等都表現得很好,就連飾演花蕊紅妹仔的陳婉婷都有不錯表現,只是司馬丑陳山聰也因太想表現活潑風趣的彩戲師反而有些微浮誇。簡慕華和康華一直都好戲,只是不夠漂亮而只能演二、三線角色,近來康華被網民大讚,而萬貴妃既狠毒又處處懷想花蕊紅的個性表達,的確較貼近人性真實一面。簡慕華飾演的赤映霞身世實在可憐,象徵社會一小撮無親無愛無自信的悲劇人物,單就這個角色亦足以編一個故事,成就另一齣劇。

此劇主題曲〈相信明天〉由張家誠作曲、編曲,張美賢填詞,歌詞貼近情節,能點出重點。在古裝戲歌曲上,棄用中樂,反而以結他配襯又相當悅耳。近年,許多電視劇主題曲都由兩人合作。胡鴻鈞亦唱出水準,他也唱《師父明白了》片尾曲〈化蝶〉原自何韻詩作品,配合以梁祝故事貫穿全劇的劇情。

《刀下留人》亦與《師父明白了》相近,兩劇相比,後者深奧得多。《師父明白了》充滿禪味,不同的人物嘗盡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各人聚在九流寨成了千絲萬縷的關係,引發滿載懸念的張力以及充滿愛的凝聚力。當中「可憐之人,必有可恨」的因果形同蝴蝶效應,以及「好想好想,好信好信」那份對信念的堅持,都營造出深具寓意的故事。

同一創作班底,被認為是《師父明白了》的現代版,《愛我請留言》表達出「從遺憾中學懂珍惜」的道理。女主角茹初見的名字來自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此兩句意旨為何許多人不能度過一生一世的愛情?如果愛情能保持好像初見時美好的愛慕之心,就能抵擋人心易變。編劇以此比喻劇中主角的愛情關係,也道盡世間的情愛變幻。

咀嚼「見到陪住就夠,見唔到都係陪住」以及「我又惦唔到六」、「係咪有垃圾要倒?」的台詞,創新之餘也讓人領悟當代城市人心理的失衡,但又從各人關係點出情感依傍的甘甜。是的,我們要嘗八苦,方能襯托出甜的可貴。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7: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01-12《AM730》 劊子手的愛情  伍諾韻

TVB十齣膠劇會間唔中會夾雜一齣好戲,多是小製作,由非當時得令的演員主演,沒有娛樂新聞價值,報紙雜誌提都唔提下,而這些好戲,離不開一個很好(但師奶冇興趣)的劇本,《刀下留人》談生論死,在斬人和迎接生命兩極之間烘焙一段既抑壓又放肆,堪稱哲學性的愛情。

黃德斌飾演的劊子手葉常綠是行刑匠人,由行刑前的準備,到執刑後的收結,一絲不苟猶如藝術家,把人的頭斬下來無論如何都是兇殘行為,但堅持替面對死亡的人圓最後心願,再透過精湛的「行刑工藝」,讓硬生生被了結生命者所受的痛苦減到最低,卻是殘酷中最大的慈悲,一個把對生命熱情用最冷靜軀殼包裹著的男人,會對所愛的女人下一道甚麼承諾?答案是:你需要我時,我會替你補最後一刀。

如果把情景套到我們現在的生活,可以是當你有絕症而不能自行結束生命的時候,他會替你「補最後一刀」(讓你安樂死就已經是了);不過在《刀人留人》裡,這「補最後一刀」的承諾,是基於葉常綠認同花蕊紅甘願犯險以自己性命來保護初生生命的理念,是一種逾越擁有對方,帶著革命情感、成全對方成就大業的承諾,捨身成仁的瀟灑遠去,履行承諾的卻只能懷著極度痛苦度過餘生。

劊子手的愛情,如葉常綠最後孤單販賣的水酒,滲了很多水,無論喝下多少,都無法盡情醉倒。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7: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輔仁網》:此情可待成追憶——刀下如何留人?    白蓮達

《刀下留人》是近年難得較正常的古裝劇。

劊子手結束人的生命,穩婆迎接新生命,二人的職業根本是對立,一個喜一個悲。名字很像很匹配,常綠跟蕊紅。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原本應是互不相干的人,卻在生命中遇上。

葉常綠職業就是將犯人立斬,據說他落刀快、狠、準,行刑後刀鋒不沾一滴血!每次工作完畢,總要到嫣紅閣找妓女映霞解悶。映霞心知常綠對她只有義,沒有情,卻仍殷勤侍候。

花蕊紅善惡分明、思想較單純,自己能力做到的,永遠會出手幫忙,因夫君早逝,一直遵行夫君遺願,全心全意照顧家翁,甚至家翁出現腦退化之癥狀後經常鬧情緒、記憶力衰退,亦無怨無悔。

蕊紅與常綠的感情線在劇中表現得很朦朧,有點像白開水,似有還無。

編劇利用人物及事物去襯托和串連二人的感情。先是不明來歷的嬰孩在蕊紅家出現(後來證實是皇太子),令原本外表冰冷、不願與人溝通的常綠也融化,後是常綠在嫣紅閣與映霞共度一宵後,蕊經因事也在那裡出現,碰上常綠離開的情形。加上映霞瞥見二人在街頭酒檔飲酒及夜宵,映霞明明心裡妒忌,最後仍斥責蕊紅何不面對現實……

那株花與葉永不相見的「彼岸花」彷彿預告了二人的命運。一開始彼岸花只有葉,要到一定時日才開花,但當花開之時,就是葉消失之時。此消彼長,永遠不能並存。這個寓意套用在蕊紅與常綠這一對,實在用得很出色。

皇太子嬰的出現,其實將蕊紅推進死亡之路,她因為不忍嬰孩喪母,決心自己照顧嬰孩,卻捲進萬貴妃的殺人圈套中!一開始常綠已經告誡蕊紅應該撒手不顧,但思想單純的蕊紅仍堅持己見。二人在當時已明誓:若有日蕊紅面對死亡關口,常綠必定會在蕊紅身邊。

蕊紅最後因為不願向萬貴妃透露皇太子嬰下落而被軟禁,最後因為萬貴妃與皇后的恩怨而成為代罪羔羊,被誣衊為殺人犯,判處死刑。萬貴妃因與李孜省勾結要消滅皇后,竟任由李孜省判蕊紅死刑。

蕊紅與常綠最後相見,竟是常綠替蕊紅行刑!通常電視劇會以鏡頭遷就,不會直接拍攝斬首場面,但慢鏡令觀眾目睹常綠用刀在蕊紅頸項繞一圈後,一條血痕便出現。十多年前常綠因為情人猝死而變為紅色盲,此時鏡頭卻由黑白轉為彩色,立斬花蕊紅竟然令他恢復視力,看得見紅色!這意境令人難忘亦傷感。處決蕊紅後,那彼岸花終於開花,葉也消失了!這卻是二人生命的反襯!

後來,常綠因思念蕊紅而看見她,能直接與她對話,其實那只是常綠腦中投射出來蕊紅的影像,劇中的蕊紅此時身穿紅裙,與生前的衣飾迥異。 二人亦穿梭以前常到的地方,蕊紅說常綠頭髮亂,替常綠梳頭,這一幕很有〈江城子〉「小軒窗、正梳妝」的情懷。

昨晚蕊紅被斬這集將二人的感情完全表現出來,尤其是蕊紅坐在囚車經過大街時,以為自己看見常綠,以及問斬之際蕊紅腦海迅速閃過二人相處的點滴……劇情至蕊紅被處決,其實已經可以完結,不過,劇集仍需要交代常綠與知秋的結局、以及萬貴妃的下場等等。

此劇監製大膽起用兩位不是當紮的小生花旦(雖然邵美琪當年也曾受力捧), 利用兩個職業特殊的人物作為劇本主線,用皇宮後宮紛爭、佞臣弄權為襯托。而編劇亦很用心利用文學手法描寫情節,以及為每個角色起名。值得一讚! 印象中電視台好像比較少有這種劇種。當然,到底劇本歷史背景有無跟隨史實,以及劇中多個角色的對白是非常現代的詞彙等,都已非本文要評論的環節。

最後想問:劇名明明是 「刀下留人」,在生死攸關之時,為何竟無人講這句話?(按:第二集尾花姐已喊了「刀下留人!

希望明晚的結局不要那麼俗套吧!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8: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ace 于 2016-1-23 18:19 编辑

Tiffany Yim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6/01/09/124234/此情可待成追憶-刀下如何留人?/

花蕊紅的死,絕非悲劇,因為整套劇帶出的信息是,人終須一死,最重要是活得有沒有意義。

故事開始,花蕊紅非常怕死,在皇宮時最明顯,平日也對常綠企在自己身後會覺不安,因為會聯想到死的問題,後來她決意收養皇子,預期自己會有死的一天,只希望不要太辛苦,所以到最後她到刑場並不懼怕,只有不捨,但她的一生,可說是無憾,做了無數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有愛自己的親人,有關心自己的朋友,有愛戴自己的街坊,更有一個可以交心,可以對他顯示自己弱小一面的知己常綠,其實她已比大多數人幸福,被死刑好像很無辜冤枉,但古代的人,得罪了皇室人員而受死是很常見,人生根本難有公義,能以一命換取身邊人的安全,她已覺值得,她的一生,看破生離死別,戰勝恐懼,其實已是最完美的一生。

反而常綠先係最悲劇的人,生不如死的一生,他在刀下留人後苟且偷生,需不用死,但過著了自己不喜歡的劊子手生活,沒有人愛沒有人關心,個個死囚都希望有刀下留人的奇蹟,但原來真的可以死裡逃生都未必過得快樂,幸好常綠以完成死囚的願望為自己的使命及信念,才能有點生存意義。但他最大的悲傷,是他不能面對自己,造成他的心結,從前他會壓抑自己的感受,面對映霞的死會逃避,但蕊紅的死,能讓他真正面對自己(可以見到紅色),會學習面對自己的傷痛,會釋放自己的思念,其實才是真正人生的開始。

呢套劇有點SAD,但內藏了很多好值得反思的問題,人生的意義,在於有沒有自己的信念,有沒有正面地面對自己的陰暗面,有沒有所愛和被愛的人……有信仰的人睇完,感受一定會更多。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8: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ace 于 2016-1-23 18:20 编辑

《刀下留人》:如此人生回憶也像詩  CYCYLING

靜悄悄的上映,也不見得有很大的迴響落幕,卻是今年一套頗好看的電視劇。

《刀下留人》的主創很多都是最愛監製戚其義的班底,在處理沉重劇種早有經驗,令全劇可觀性甚高。由於編劇是舊版《愛回家》的編審,所以也見到不少處境劇的鐵腳。喜見邵美琪自《心戰》之後重當女主角,與首次擔正的黃德斌繼《火舞黃沙》、《珠光寶氣》後再次有感情線。兩位老拍檔再度合作也擦出不少火花。尤其是一向都給予觀眾獨立女性形象的邵美琪,這次的角色設定較柔弱,她的演繹也相當到位,特別是最後兩集在牢房的戲,驚惶中仍要強壯堅強,免得身邊人擔心,心理矛盾都被演活了

01.jpg

赤映霞對簡慕華而言也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角色。映霞的人生有不少起伏,因環境而令她妥協,慢慢地變得麻木,至其心靈支柱離她而去,傷心的情緒一發不可收拾,簡對角色的拿捏很準確。自《同事三分親》的Doris已經很喜歡她的演出,去年年初的《師奶madam》,她絕對演得比主角黃翠如好,這些綠葉演員欠缺的,只是一個讓他們能夠有所發揮的機會。

02.jpg

《刀》在劇情的鋪墊上的確有一手,如詩一般的韻味。葉常綠 (黃德斌 飾演)向花姐花蕊紅(邵美琪 飾演) 提過:「有需要的話,我會在你身邊,為你補一刀」,在結局亦兌現其承諾,為花姐執刑。花斷頭後所流出的鮮血,同時為常綠醫治好眼疾,可謂這段情最矜貴的禮物。這段感情線絕不轟烈,沒拖手沒咀嘴,平實得來亦觸動人心,好比一支陳年佳釀,就算翻看也是回味無窮。

03.jpg

04.jpg


雪景戲佔了本劇很大的篇幅,不少鏡頭用背影說故事,拍得很美。常綠在雪下本是一個人,遇上花姐這位知心友,兩人喝酒談心,漸漸地這個鐵漢心中的「雪」也被融化,忘掉過去的傷口。即使最後花姐不能夠陪伴在側,這段有血有肉的經歷也是令他重新振作的理由。

05.jpg

06.png
每個走過的足跡,都是一個故事

即使歲月不留情,刀下不留人,本劇依然帶出一種正面的人生觀。小滿 (龔嘉欣 飾演) 堅強生存、不認命,最後否極泰來,成為了花姐的徒弟。至於花姐,縱然被冤枉,仍無畏活好人生最後一段路,皆因生死是天命,能夠在有生之年感受到愛,已無憾 – 一種很「老子」的思想。

望將來,莫回頭,這就是人生。

07.jpg

0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8: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ace 于 2016-1-23 18:27 编辑

《FanPiece》:命中注定 --- 黃德斌

 恭喜大家終於知道花蕊紅斬前的最後一句話。這齣電視劇如何成為眾人心目中的神劇,相信都不用再作詳述,由故事不以平時的劇集般大魚大肉大團圓結局,或是主角必不死的既定前提,一反常規,已是一個跑出之處,一個與別不同之處。

 除了故事外,如之前說過,選角亦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沒有好的演員,縱有好劇本好故事,又有何用?觀乎整個電視台,最適合當劊子手的,相信就只有他。德斌的外表冷酷,不如陳豪般富表情,故喜劇與德斌的外型卻是格格不入,碰巧劊子手乃冷酷而不可有情,這角色彷彿為他而設。所以,在這劇中,我們與其說德斌的演技更上一層樓,不如說他是保持一貫的高水準。

 你可能會即時質疑,既無表情,又何來高水準?但劇集中,德斌要在沒有表情的情況下演出不同的內心戲,如在故事開首為是否以鬼頭刀剖開紀氏腹部取子、與花蕊紅互生情愫但又因自己乃死囚而不可再進一步、是否收殺了榮少的知秋為徒,到最後在砍殺整隊錦衣衛後對思緒中的花蕊紅歇斯底里地哭,特別是說自己很累、自己也是人、自己也有辦不到的事情的時候,劊子手那喜怒不形於色但卻也是人、也有情感的感覺,德斌完美表達出那股張力,非任何演員也能做到。

 鏡頭前的德斌,也許是木無表情,非常冷酷,但鏡頭後的德斌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冷,甚至是一個暖男。曾經與他拍檔演出另一套神劇《師父明白了》的梁嘉琪,在報導中說她當時因為每個月一次的痛楚而不斷NG,想休息一下,德斌見狀,不但不責怪,更主動要求導演休息,體貼的程度甚至可比自己的爸爸。所以我們在電視中看到那個木口木面的他,只是演戲而已。

 砍殺自己心愛女子的頭,完美演出花蕊紅和葉常綠,如彼岸花一樣,花葉永不相見的悲情故事,只有邵美琪和德斌等各位充滿戲味的演員,方能做到。雖然不受電視台重視,投閒置散,但可能是命中注定的關係吧,無阻它成為大家心目中2015年的最佳劇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8: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葉志偉-劇.情:愛你愛到殺死你

有看過我專欄的讀者都知,我喜愛把愛情關係問題分類,「愛.層樓」是新欄目,其他以前用過的分類檔案如「三人世界」、「奇情共賞」或「假如想分手快樂」等系列,日後有機會時也會再次出沒。這做法,起碼令大家重溫時,有跡可尋。

我自少讀書成績一般,背書亦不擅長,故我讀文科,還是在香港讀文科是非常蝕底的一件事,但後來卻發現有一才能,就是但凡是戲劇,不在電視螢幕還是戲院大銀幕,只是專注看一次,是能記下大部分場景與對白的;如果是特別喜歡的精品,幾乎可以從頭背到尾。

近年是少看了本地戲劇,因為能找到共鳴的戲不多,但近日有一套,被譽為「細卡士」,在聖誕節假期這時播出等同攝期貨的劇集,卻深得我喜愛;就是無線電視的《刀下留下》。——當然,我不排除開始看,是因為有黃德斌與邵美琪兩位好戲之人擔正男一與女一。

這劇大部分劇情貌似一般師奶劇,可是細看,幾乎有點出人意表。比如做妓女「映霞」的簡慕華,因貌醜而以玩「性虐待」,即SM以博得客人歡心就甚為少見;有幾場更即是展示皮鞭、鐵鏈之類的「刑具」,有一場,為救戲中的弟弟,簡小姐更拿著皮鞭,對著歹角榮少說:「你打我啦!」嘩!真心好久沒有見到無記這樣重口味,出到街而不見師奶們投訴,實在是本劇有運行。

另一厲害之處,是皇帝張景淳的愛妃是康華這女長年幼配。

在電視螢幕上看,已知康華比張景淳年長,上網一查,相差十年。這種女長男幼而不會現家姐湊仔感覺的配搭不多,《神鵰俠侶》中的劉德華與陳玉蓮是經典(古天樂是比李若彤年長的)。後來我記得還有一套,是《女人唔易做》中,林峰配吳美衍,這一對的不搭配感就比較強,家姐姐與細佬感覺很明顯(但戲本身是為了突出這衝突,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這種距離,尤如電影《百分百啱feel》裡的鄭伊健與邱淑貞,雖然實際上鄭生比邱小姐大一年,但那一年在戲院,大家的感覺都是怎麼邱小姐成熟那麼多?

說回《刀下留下》我不知這是否依照史實而成的腳本,但看著張景淳與康華這一對卿卿我我,中段再交待了一些康華做宮女照顧落難皇子張景淳的片段,竟然異常搭配,起碼沒有那種女長男稚的感覺。

說都最後,自是邵美琪與黃德斌這一對。大概自《巾幗梟雄》開始,無線編劇們很喜歡寫男女主角有一個私竇,時間總時深夜,在路邊大排檔中,永遠只有男女主角秘密到場說心事。

這套不例外,穩婆邵美琪與劊子手黃德斌常在一家食物難吃的路邊小店談話,早陣子有一場戲,出街時我正坐在電視前,看到「嘩!」一聲叫了出來,心想:「咁勁嘅呢句。」

不出幾日,網上馬上出現CAP圖,把這幾句對白連橫圖出街。該段內容大約是邵美琪演的穩婆花蕊紅常要入宮辦事,自知危險,就問定劊子手如何自盡是最快,最沒有痛苦。以下是對白筆錄,我只用男女來交待就是了。

女:你話架嘛,人最痛苦唔係死,係受到痛苦嘅煎熬,而係沉淪喺絕望之中生不如死,要避免,我就要喺我承受唔住嚴刑逼供之前先行了斷,咁我就死得乾脆,死得自在。你話自縊好唔好?

男:自縊係頸椎折斷而死,會快,但是你唔係隨時有繩架。

女:咁⋯⋯切腹啦。

男:切腹係失血過多而死,會慢。但係你繩都無,又何來有刀?

女:咁⋯⋯咬舌。

男:你唔係怕痛咩?⋯⋯服毒應該可行,既可以保全屍,又可以早作準備。

女:服毒?未必死得個喎,萬一佢哋有解藥點算呀?呢個方法唔得。⋯⋯估唔到想死都咁難。

男:我仲有一個方法可行。

女:係乜呀?

男:到時如果你真係唔得嘅,等我嚟,我幫你補一刀。

女:到時你會喺我身邊?

男:有需要嘅話,我會喺你身邊。

自完這一堆對白,不知你感覺如何。裡面的愛,不廉價,且實在。有點似當年名劇《妙手仁心》裡程志美醫生在手術室裡回答同事問:「如果你愛一個人,你會為他做些甚麼?」程答:「我會為她做開腦手術。」,當時手術床上,正趟著她女朋友,蔡少芬演的Jackie,這句對白我覺得一樣是經典。

你幻想在戰亂時,有時的確死是更大的幸福。很多戲裡也有會這樣的掙扎,愛的另一半成了植物人趟在床上,你有權決定是否決定拔掉維生器,你會怎樣決定?

讓他繼續無知覺地生存,等待奇蹟,還是讓他早登極樂?有多少的愛,你才願意讓他離開你,或是其他人口中送他一程的壞人。

有幾大的愛,才能担起以後一生孤寂,去殺死你最愛的人?

有人說他做甚麼才代表愛我?我覺得找到一個在適當時間,願意送我一程一人,絕對是種幸福來的。

祝 大家新年快樂。

下星期三見。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18: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刀下留人》 MDML

傳說有一對男女,他們心心相惜,互相倾慕,卻被上天規定不能相見。終於這對男女寧可犯下天條也一見。為了懲罰他們,上天把這對男女化成花和葉,成為一株生生世世有花不見葉,葉生不見花的植物,世人稱為〈彼岸花〉。

近期看了《刀下留人》一劇,劇中主角一為穩婆(現今的助產士)花蕊紅,一為劊子手葉常綠。前者專責把生命帶來世上,為人樂觀愛笑;後者以處決犯人為生,自此冷酷平靜。南轅北轍的兩個人,經過相處,互相欣賞,普出了如彼岸花般的愛情故事。

周杰倫曾經有一首〈說好幸福的〉。歌詞唱出所愛捨棄自己時的心情,教人一時津津樂道。熱戀中的年輕男女都愛為對方許下承諾,然後發現無法實踐。漸漸地,有人學會不再許諾,更多人明白有些承諾終不會兌現。不止一次說過,活到這個年紀,對於甜膩的愛情故事,已經難以投入。唯有看到《刀下如人》,既談感情,又論生死,才感吸引。

話說葉常綠當初是為了自救而成為劊子手。行刑時看似冷血的他最大的慈悲是讓刀下的人死於剎那間,那麼,痛苦便能減至最低,受苦時間也縮到最短。故此,他對斬首一事做到絲毫不差。深明人不免一死,劊子手常綠習慣替每一個將要斬首的人圓願,希望他們死而無憾。花蕊紅視助產為天職,生命於她眼裡,全部平等,每一個都值得珍惜。為保初生生命,她為此甘願犯險,視為使命。無論掌管生死,經常面對的也是人命。漸漸地,常綠在蕊紅身上看到活下來便有希望的信念。蕊紅亦開始再常綠的處死手法中明白死而無怨的道理。

常綠心裡認同蕊紅珍愛初生人命的理念,就是明知她在犯險撫養流落民間的小王子,仍然許諾必要時讓對方死得痛快,這個血淋淋的承諾,一點也不浪漫;卻超級凄美。事實上,劊子手對穩婆的感情一直克制,最後發展到為對方許下承諾,當中或多或少帶點革命情操;希望成全對方成就大業,明知履行承諾只能懷著痛度餘生仍為之。如此劇情,早已超越一般愛情故事,成為哲學演繹。親手斬殺所愛的滋味難以想像,被殺的花蕊紅卻因有常綠執刑而感到溫暖。人世間有些愛情,注定沒法厮守,卻反而燦爛。真正偉大的愛情,當中包含欣賞、認同和捨身成仁,絕不容易。

劇中還有兩條比較明顯的男女感情線,當中素心和守成那一對有點發人心省。古時的男婚女嫁有著規矩,深愛素心的守成因客觀因素錯過了迎娶素心的機會。素心結果嫁給年邁老官為妾,本是無奈,想不到卻被對方忠心為國的精神打動,誓死為最後被斬的老爺保留血脈。素心成了寡婦,帶著遺腹子敢為,再度遇上仍然單身的守成。眼見這段感情終要開花結果,守成卻於威逼利誘下答應謀害素心的恩人,自己的好友;教素心狠心離他而去。良心何價?每個人心裡有數。不少人相信,只要守著一顆鐘愛對方的心,然後守住財富地位,就能得到愛情。守為和素心的故事要人知道。。。若然不能守住自己的良心,更多的守候也是徒然!

《刀下留人》也許沒有當紅的演員參與,場景服飾也不見華麗,它甚至選擇了一個不吉祥的人物作為故事軸心。然,卻道出生死愛恨間的一些哲理;實在值得一看。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5: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ace 于 2016-1-24 15:37 编辑

「真.善生」系列1:【刀下留人】看生死

素來甚少追捧大台連續劇,但偶然下卻開始了【刀下留人】,一看下發覺劇本、對白都充滿著發人深省的生死道理,加上一眾演技派藝人的演繹,更令劇集發揮得淋漓盡致,看得津津樂道。明天是此劇大結局,(提外話:極罕有地,「主角永遠不死」的方程式竟沒用上,花蕊紅在尾二集真的死了,此編排實是難得的突破),副小編就挑來3個片段,和大家從生活劇中談談生死。

1。「人到盡頭,想得最多的是…」(第10集)
欲觀看此段影片節錄請按此

劊子手葉常綠按師門規矩,會為將受斬的死囚完成一個未了心願,從常人花蕊人眼中,這個承諾實是稀奇,因她以一個在生的人角度去想,這好像神燈願望,若你不是燈神,豈敢斗膽開出這個承諾呢?「人到盡頭,想得最多的並不是金銀財帛,名利聲譽,而是親人。」這是常綠在一眾死囚身上總結的回覆。

的確,在一個普通人心中,欲望是無窮無盡,但在一個瀕死的人心中,心願卻是簡單,坊間有很多書籍都搜集了一些臨終者在臨死之前,會後悔的事或未了的心願,只要你看看列表,大部份都是相當簡單,或與親人有關,諸如大津秀一醫生發現臨終者在臨死之前,大概會後悔下列的廿五件事(排列次序不是按照重要性):

1.   不重視健康; 2.  沒有戒煙; 3.  沒有表明醫療預設指示; 4.  看不清治療的意義; 5.  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6.  沒有實現夢想; 7.  曾經為非作歹; 8.  一輩子受感情操縱; 9.  沒對他人體貼; 10. 以為自己是最好的; 11. 沒有決定如何處理遺產; 12. 沒有計劃自己的葬禮; 13. 沒有回故鄉; 14. 沒有吃好吃的東西; 15. 太全心工作,沒有培養興趣; 16. 沒有到想去的地方旅行; 17. 沒有見到想見的人; 18. 沒有談過刻骨銘心的戀愛; 19. 沒有結婚; 20. 沒有生孩子; 21. 沒讓孩子結婚; 22. 沒有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 23. 無法超脫生死的問題; 24. 不認識宗教信仰; 25. 沒有對所愛的人說「謝謝」
~輯自《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

原來人生重要和快樂的事根本不複雜,而且有些甚至唾手可得,吃好吃的東西、見到想見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對所愛的人說「謝謝」,今天我們活著的每一天,都可以去做,生命雖然短暫的喬布斯(Steve Job),但他的活著格言就是「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儘管我們不能保證死時能完全無遺憾,但我們能盡力減少後悔的可能,這也是一大無憾。

2。「好痛,為甚麼這麼痛?」(第22集)
欲觀看此段影片節錄請按此

妓女赤映紅以被恩客虐打為生,身上多年來傷痕累累,但也從未喊痛喊苦,但在知悉弟弟赤知秋死訊後,輕輕劃破指頭也令她痛不欲生。「映霞為了生活,被人虐待鞭打,那種痛她預料到,日子久了更變得麻木,可以繼續過日子,但是她手指這一點點痛,偏偏就在她最脆弱的時候,告訴她痛的感覺,她無法再騙自己。」

喪親之痛是一種旁人不能明白,不易理解的痛,就如映霞只是界破指頭,旁人看為小傷小痛,但在喪親者內心,一些事一些話真的能帶來椎心刺骨之痛,甚至連當時人一時之間也不能解釋緣由,就只是「好痛,為甚麼這麼痛?」

面對哀傷中的人,「無聲勝有聲」彷彿是輔導者教導喪親者親人和朋友的至理名言,當真的不知道應說什麼時,你的陪伴、聆聽已是最好的禮物。
「糟糕的說話」 VS 「較合適的安慰」
  • 「節哀順變」vs  可以什麼也不說,只給他/她一個真摯的眼神,握著他/她的手
  • 「不要難過」vs 「其實我也很難過」
  • 「不要再哭」vs 「想哭就哭吧,沒有關係的」
  • 「不要再想他了」vs 「其實我也很掛念他。」
  • 「看開點吧!」vs 「你的痛苦實在太難以承受了。」
  • 「我明白你的感受」vs 「你的痛苦,我真的無法想像。」
  • 「這是神的安排」vs 「他的離去,的確令你難以接受。」
  • 「不要再提了」vs 「若你想找人傾訴,我很樂意聆聽。」
  • 「你應該積極一些」vs 「要面對親人的離逝,實在不容易,但我會支持你的。」
  • 「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可以找我。」vs 「可以的話,我明天再打給你,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忙。」
資料來源按此
當你看看上列糟糕的說話,又看看較合適的安慰,聰明的你或許下次會懂得簡簡單單來一個默默的陪伴或真摯的擁抱。

3。「為甚麼只有我看見你,其他人沒看見? 」(第25集)
欲觀看此段影片節錄請按此

葉常綠親手處決了花蕊紅,以他的方式陪伴她走最後的路,以他的方式為她將痛楚減至最低,他為她做了他可以做的,但心仍是很痛,某日,他在他們經常一起促膝談心的酒坊看見她,常綠問:「為甚麼只有我看見你,其他人沒看見? 」

「因為思念,當你記掛一個人時會無時無刻想他。」

面對死亡,究竟是要「放手」還是「延續」?心理學派中,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可算是最有名的心理學家,他的理論廣泛流傳,由佛洛依德開始,早期的哀傷輔導提倡「放手」和「繼續前行」(let go and move on)。但隨時間過去,人們反覆的親身試驗,理論終歸被推倒,因為人發現要和去世的親人斷開任何形式的連繫,大多數人根本做不到,「因為思念」。死亡學理論中,有一概念為「相連感」(Continuing Bond)在喪親初期,適量依靠外在物品的相連感是有慰藉功能。

到後期哀傷輔導繼續發展,有學者提倡新的哀傷輔導模式,強調維持與逝者的延續連繫,而非斷絕關係。雖然死亡把肉體分開了,但我們仍然可以與親人建立心靈上的聯繫,美好的回憶和片段並不會因死亡而消失,反而成為屬於我們與親人之間最寶貴的禮物。

當然,有一些延續連繫是不健康,在此,我們不是作專業討論,作為非專家的普通人,最簡單的指標是察看那些行徑是否影響他們的日常和社交功能,若有任何疑惑,可向或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此劇除上述副小編挑來的三個片段,其實還有很多生死教育的題材,如: 萬貴妃喪子,花蕊紅憶亡夫崩潰,小滿認屍等等,演員都好戲至極,場場扣人心弦!明天是【刀下留人】大結局,祈求它不要如大台慣性爛尾收場,請給我一個美好回憶吧。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5: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ace 于 2016-1-24 15:45 编辑

「真.善生」系列:「刀下留人」看生死(續)

大結局總算沒有失望,雖然仍有「一個打廿個不死」,「失驚無神出刀護駕」,「突然良心發現悔改 」等等,但也不太離譜,就放過它吧,而且尾段也真的有驚喜,神秘女子的出現總算首尾呼應,故事完完整整地落幕,成功帶出「情不為因果,緣注定生死」,就是命中注定。

日前撰寫的「真.善生」系列1:【刀下留人】看生死 反應不俗,可見大眾都對生死話題感興趣,追看好劇之餘,也願意花時間思考生命,故此副小編再抽出兩個片段,和大家談談生死。

1. 「但是你可知道…原來笑是很累的」(第9集)
欲觀看此段影片節錄請按此

花蕊紅丈夫白書琛十多年前患重病英年早逝,生前囑託蕊紅要繼續開朗地活著,並照顧老爺白千松。白老爺年邁患上認知障礙症(劇稱痴呆病),連兒子書琛已去世也忘記了,某日更把兒子的小說撕毀,蕊紅不及亦無力阻止,最後只好默默地把碎紙一張一張拼湊整合,可惜,這個時侯發生小意外,碎紙被燒,望著這一切,蕊紅積壓內心的傷痛無法再遏制,一時間情緒崩潰。

這一小段,雖然只是三兩分鐘的劇程,但在談生死前,實在忍不住要先高度讚揚邵美琪的演技,起承轉合,由平靜到崩潰,沒有過火的誇張,恰到好處,我作為觀眾,也深深感受到一個妻子對亡夫的思憶,而且內裡情感交雜,旁人也不能盡明

這段帶給我兩個思考,書琛去世已經十多年,但蕊紅仍然有哀傷反應,根據理論,普遍說法,喪親帶來的哀傷期大約是六個月至一年時間,理論富其參考性,不過人是人,沒有絕對的方程式可套用在所有人身上,事實上,哀傷期的長短涉及許多因素,諸如:二人生前的關係,逝者去世的原因和方式,喪親者的性格等等,所以,十多年後其實仍然可以情緒崩潰。

但這也引發了我的第二個思考,「但是你可知道…原來笑是很累的」。大部份辭世者的心願應該都會想在世親人開開心心過日子,「書琛他病重的時候,他已經叫我要笑住過日子」,蕊紅一直帶住這句話,她也努力去活出來,「不過原來笑是很累的」,今天的崩潰可能是過去十多年有些情緒未被發洩而致,那麼逝者原本好意的囑咐,成了壓力還是動力呢?副小編沒有答案,因為這不是一個對與錯的討論,這是一個你相安無事的時候,可以自我思量的題目,若到生命真的要你思量時,恐怕那一刻你沒多大空間。 過去,副小編參加過生死教育工作坊,要寫下遺言予家人,個人地,我覺得失去親人是真的不能笑出來,所以我用了「請好好活下去」,「好好」或許留有較大的空間,但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也需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這麼,那管親人囑咐你「好好」也好,「笑著」也好,「跳著」也好,你也懂得重新理解,自我消化,讓情緒得到疏導。

2. 「我想你幸福,想找個人照顧你」(第23集)
欲觀看此段影片節錄請按此

(回想片段) 蕊紅丈夫白書琛溫柔體貼,兩口子恩愛非常,可惜書琛罹患重病,命不久已,故生前主動提出想要蕊紅在其死後改嫁他人,希望她得到幸福,蕊紅當時婉拒了,但十多年後,遇上葉常綠,令她心有所想。

若為人夫/人妻的你,可有想過這問題?若你配偶離世,你會另娶/改嫁嗎?反之,若你離世,你會希望/同意配偶再婚嗎?已為人妻的“副小編”就有想過,首先,我目前是認為自己不會再嫁,因為他在我心中的位置實在太重太大,根本無法有人可以替代!(毛管戙了吧),不過我也不敢保證自己某日如蕊紅遇上常綠,想法會否改變… (請給些面子別喝倒彩),而相公方面(即是版主“小編”),我是同意及接受他再娶,我也試問過相公的看法,他好像沒有答我會否再娶,不過對於我,他的答覆是:(語氣帶點自信)「若你找到一個有我那麼好的,就可再嫁!」嗯… 我第一個反應:「言下之意,即便不想我再嫁啦!」不過,想深一層,其實他希望我幸福~ (又或者,有比他糟的男人就真的太糟了,哈。) 你的他/她知道你的意願嗎?生前為死亡作準備的,不是只有錢財(立遺囑),你開心見誠的意願分享或許將來能為另一半釋懷。

12400891_834103750021317_5400725005701213865_n.png

【刀下留人】完結了,明天開始可能不用追劇,期待大台製作更多有質素的劇集,【刀下留人】證明是不為,不是不能。也期待在此劇完結後,大家也多多留意生生死死的課題,別要等到面對死亡才認識死亡,從死看生,像其中一經典對白~

「看將來,莫回頭,這就是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6: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ace 于 2016-1-24 16:20 编辑

微博@CherTheCat

《刀下留人》「葉」常綠
2015年12月28日

《刀下留人》演到一半,創作卻還是在為高潮舖線,果然是處境劇出身的創作,耐性一流,我也樂於做一個耐心的觀眾,把對花蕊紅和葉常綠的感覺留到最後。不過,容許我為幾位讓我留下印象的演員,寫下一點感言。這些角色不是主要角色,甚或不算是主要配角,只是沒有他們的演出,我們卻會對主角們,就沒有那樣深的感受,牡丹雖好,還是要綠葉扶持。

張翰生(楊潮凱)。他這個角色主要是用作介紹葉常綠的工作,當霜兒悲傷地大叫「翰生,你對我是真的,是不是?」,而他面露微笑回看常綠,寧願早早了斷,我覺得這個角色有名有姓之餘,還有靈魂。有些角色就這樣,雖然只有短短一集的出場,卻絕非多餘,要是演員草草演出,就會影響往後我們對葉常綠的觀感。對照翰生的無奈悲情,常綠就像個機械人一般,準繩地量度二頸半位罝,確定地把鬼頭刀磨得寒氣颯颯,重覆「師門規定」可以幫死囚完成一個遺願,彷彿不帶情感公事公辦,在那刻我們可有一絲半秒覺得他無情無感?當他一個人坐在映霞房間,擺滿一桌子菜,卻只吃三碗白飯,讓那熱騰騰的飯香撫慰自己殺人的罪孽感,要是殺的人越多,會否三碗白飯再也不夠,就像他的罪孽只能越積越多?貓在這前後強烈的對照底下,只感到「悲涼」──這個以「殺生」來「維生」的劊子手,內心對自己的人生,是如何地絕望?由翰生一個人帶出很多常綠這個人的側寫,為我們營造了對常綠的初期觀感,這個感覺越強烈,到中後段花蕊紅對常綠的影響,也就更明顯。

小櫻(陳婉婷)。小櫻讓我驚喜,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自然的她,希望她能捉住演出這劇時的心情,往後能演出更好的角色。她名義上是婢女,但實際上是蕊紅的小妹,她會撒嬌會抱怨,有時會造次得反像教訓蕊紅(像蕊紅要變賣心愛耳環),但她同時忠心,會為蕊紅叫屈。可以讓一個婢女如此,蕊紅性格寬大仁厚,我們也能略知一二。但我最喜歡這段關係,卻是它能讓蕊紅第一次由宮中回家,一直她都介慎冷靜,直到看到小櫻,她開始哭開始抖開始害怕開始慶幸,所有感覺都在一剎回來,因為小櫻在這一路,以非常強烈的存在感,告訴我們她不是路人甲乙丙,而是蕊紅的家人。當看到家人,能放下心來,不是很正常嗎?如果小櫻演得不是這個小櫻,那這一幕就會變得非常奇怪。是的,有時我們會因為劇情給予的感覺太過「理所當然」,而沒有發現這種「理所當然」需要演員很大的努力和花火,才能達成。所以為什麼你會喜歡馬家?因為他們不是在演,他們感情是真的好。

榮少(麥嘉倫)。我真心沒想過這個「惡霸」能如此出色,事實到現在為至,官方網站都以路人甲乙丙般方法「惡霸」來介紹他,但事實這個角色,差不多是推動小滿和知秋的命運,最重要的一個人,他絕絕絕絕絕對不是路人甲乙病,也還好演員也沒把它當成路人甲乙病來演。我最喜歡這個角色的描寫,不是他「惡」或「霸」,而是他的「執念」。我最喜歡他演出兩幕。第一幕是調戲映霞,他的演出不是色(如果只是色就太讓我失望了),而是他非常強烈地表達到那種「你不能拒絕我」的執念,於是當知秋壞了他的好事,他會如此痛恨知秋,要在往後如此把知秋趕絕,也就絕對能夠理解。以往的「惡霸」單純是面子問題,這個「惡霸」的不只是面子,知秋冒犯到他的,還有他的生存規則、人生價值,所以知秋緊張的,他都要搶過來。像映霞,他用錢買就毒打,不是因為他本身真如此暴力或變態,而是他知道這樣,能像知秋觸到他痛處一樣,他能撞到知秋的逆麟。第二幕我喜歡的,是他在新月房間,說著為何一定要買到小滿,那種「逆我者死」的執念滿溢,所以當映霞帶著道具找榮少,願意被他毒打換知秋不死,他一句「你要我打就打,你當我榮少甚麼人?」就非常有說服力。是的,因為榮少真不是這種人。於是,這個充滿「執念」的榮少,會如何逼迫得知秋犯下殺人的彌天大罪,就算還未發生,我都能夠明白了。坦白說,榮少這角色寫得好,演得也好。沒有他,知秋的經歷就像平常電視台「執藥」般的電視劇般,草草過了十五集,然後殺人,我會「哦,殺人哪」就算。

殷泰伯(李忠希)。我得承認,殷泰伯最初出場的那段,我沒有太深刻印象,所以我對他死前的一幕,覺得有點意料之外地精采,特別是他死到臨頭,還是堅持這個孩子是他的那種強大意志。常綠看著他,自然知道他在說謊,只是在他那種堅持底下,只怕也驟然清楚「這孩子的生世還是不知道為妙」。殷泰伯的不尋常舉動,才會讓常綠開展出他回到白家,不停遊說蕊紅放棄孩子的舉動,也才會讓第十二集那個如此「殘酷」、「血腥」的承諾,同時如此「浪漫」、「動人」。只能說,這個角色在關鍵時刻的確演出重點來,時機剛好。

事實我很樂意寫這些文章,因為看到編的寫的導的演的,都如此投人,我作為觀眾,工作是最簡單的,就不過花一點時間,把看到的感受到的寫下來而已。「花」雖好,還是得「葉」常綠,那這個故事才能精彩地推出來,我渴望更多的「葉」能遇到懂得珍惜他們的「說故事的人」,讓他們能發火發熱。

又及:編審說章平這個角在下半段是關鍵人物,坐等。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6: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博@CherTheCat

《刀下留人》慈悲
2016年1月2日

蕊紅說「你無法拒絕殘忍,但你可以選擇慈悲」,常綠一臉木然的看著蕊紅,彷彿同意她的指責,認同自己的殘忍,我忽且覺得這個在那刻無人能懂的男人,只能承受千萬人指責的「殘忍」,內心是如何的悲苦。蕊紅並不知道,也許在那刻當章平痛苦的叫喊聲還在耳邊縈繞,她實在無法相信,常綠的確為章平選擇了慈悲。只是作為一個劊子手,他的慈悲,總不能避免地伴隨著「殘忍」。

是的,這一場莫須有的凌遲,實在太過殘忍,我幾度無法直視,只是當章平忍受著每一刀的痛楚,腦海裡閃過他害過的每一個女子,他很清楚這個懲罰,並不是真的如此「莫須有」,他只是為他的過去,承擔後果。李孜省這個原來用以威逼他屈服的手段,反倒讓章平在最後一刻,能坦然的說「這一生,我錯了。讓我解脫吧」。就在常綠一刀插進章平的心臟,我忽且覺得這三百刀,對章平並不是一種懲罰,反倒是一種贖罪。其實我無法想像,常綠的心情是怎樣的複雜,就算他明知這是為了守護白家,明知這是劊子手的本份,明知這是為了成全章平‧‧‧就算通統都知道,以這種異常殘忍的方式來完成,對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來說,還是‧‧‧太為難了。

這份心情無人能夠明白,無法向任何人傾訴,他只能深深的埋葬。常綠的師父說,常綠有天就會習慣,我有點為常綠悲戚,到底應該習慣,還是不應該習慣,才是更好的結果?習慣了殺人、行施酷刑,把種種在他人身上所能做到最殘忍、最不能饒恕的行為視作日常,這樣常綠還算是一個人嗎?我覺得人之所以能稱作人,其中一種最可貴的情操,是「惻隱」。人不去傷害他人,不應該是因為「害怕犯法」,而是應該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需要我們推己及人的「惻隱」──我不願意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也不願意在他人身上看到。要是常綠能把這些殘忍,視作定閒,這樣麻木的一個人,雖生猶死,不過是苟活於世,他師父當初不如一刀了斷他,常綠反倒死得其所。常綠到底是個人,他‧‧‧怎麼可能習慣得了?他只能讓每一個人都以為他「習慣」了。我想當蕊紅為著常綠因為青青自刎而患上眼疾,無條件相信常綠「入性」尚存的這一刻,這個女人大概再沒有其他人(不是女人)可能比擬,無論這份重要性,會/不會是以男女之情來體現。不知為何,就算知秋說常綠是因為心中有鬼,所以才不再到映霞那兒吃那三碗白飯,我卻覺得常綠不去,是因為終於有個地方能讓他安心地吃,也終於有人能懂他要吃的理由。

也許未來有天,當常綠想起章平來,他能坦然,會知道老天要他如此「為難」,是因為當初章平一個決定,不但改變了他自己的一生,也改變了葉常綠的一生。試想,要是章平那天不放走紀小娟,他就沒可能和蕊紅經歷之後的種種。

如果說在常綠身上體現了「惻隱」,我想在章平身上,大概體現了人類最重要的另一種情操,「內疚」。我們總認為一些情緒是不好的,譬如《Inside Out》裡的阿愁,所以我們總會歇力地去避免自己經歷一些情緒,或是當經歷這些「不好」的情緒時,我們會去抱怨讓我經歷這些的人、事、物,我們並不知道,情緒並沒有「好」「壞」,有「好」「壞」之分的,是我們的價值和由這些價值衍生的行為。所謂「壞」的情緒,譬如阿愁或「內疚」,是一個警告,告知我們有些部分的自己,走上歪路。而我認為人懂得「內疚」,是人最重要的成份,我在《忠奸人》毀三觀一文,曾這樣寫過:

  是的,內疚也許癱瘓一個人向前走的動力,只是也只有內疚,才能證明你活得像個人,而不是一頭野獸。因為,只有當你的心有是非對錯的曲直,你知道你所做的虧欠別人,才會內疚。內疚也許偶爾在人生路上絆倒你,只是也同時只有內疚能在難關過後規限你,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一個拋棄「內疚」的人,是把自己內心是非黑白的尺都扔掉,讓自己的慾望完全控制自己。於是,所有對自己有利的事都是對的,你要這個他,要如何重拾是非?內疚是人所能有的最大懲罰,一旦重拾,是對他過去人生的全盤否定,他又如何能面對過去自己做過的事?

這段當時是為了反對高哲行「內疚」理論的段子,在這刻看來,也許更適合用來描寫章平?我對章平這個人物百感交集,一方面覺得他很可憐,另一方面卻又覺得他很可惡;一方面覺得他被凌遲太殘忍,另一方面卻又覺得最後能慷慨就義太便宜了他‧‧‧我最喜歡的安排,並不是說他突然良心發現、迷途知反,在喪盡良知的日子,要何如找得到良心?他不殺,是因為他不敢有違天意而不敢殺,實在太符合人性,他大概在一刻醍醐灌頂,知道人在做天在看,收手的時候到了。只是當人在牢籠還是未能擺脫厄運,被追殺被追捕,彷彿整個天地之間無處容身,他才驟然明白,他錯了,就在某年某月某刻的一個決定,他把自己的人生,弄得天翻地覆。當天吃著蘿蔔,他無法明白蘿蔔的美味,他不甘食貧,到了人生最後一頓,他忽且明白,要是當初能懂得通透這蘿蔔的甘甜,也許他也就能守住自己的人生。他後悔、他內疚,章平實在坦白得讓我無法恨他,只能憐憫他。

於是對照著章平,我也就能夠明白,為何常綠不能收知秋為徒,他不後悔。

沒有章平,大概就沒有整個故事,他的死為之前種種伏線,劃下完美的句號。有問,劇情何謂拖沓何謂伏線。拖沓者,東拉西扯一大堆毫不相關的事情來塞時間,也不會在故事中有任何一個時段,會把之前所做的舖排滙總,就算有,也無法營造高潮。伏線者,之前不明所以的種種,事後回想,沒有任何廢話,每一個角色每一件事情,大家互相牽連緊緊相扣,到匯總時各班人馬互為自身利益籌謀,看得肉緊。這兩集關於章平的部份實在編的、導的、演的,都誠意滿滿,以我個人而言,我差不多能幾近完滿的把主創心裡想表達的接收了。我這數年才很認真地看劇,有時會有感慨,就算創作心中有多少好的主意,先當成能原汁原味寫出來好了,不過紙上談兵,還是得要經過導演去把他們心中的場景化為現實,導演能掌握多少創作的想法,畫面就能還原多少;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演員,演員是角色的「載體」,是最終故事呈現給觀眾的媒體,演員的表達能力,實在太重要。我很想問主創一句,當看到「章平」(陳榮峻)如此活生生的一個人,她有沒有太激動?

作為一個滿足的觀眾,實在感激整個《刀下留人》團隊。

又及:坐等最後五集,請繼續精采。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6: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博@CherTheCat

《刀下留人》選擇
2016年1月11日

我想人生其實是選擇題,你怎麼選擇,你就有一條怎麼的路。

映霞為自己選擇了一條哀怨的路,她是一個悲劇人物,我想是因為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得到幸福,由她失去家人的那刻,她就再沒有想過自己的幸福。她後悔在火場救出知秋,連自己都差點無法活命,她怎麼能再負擔另一個人?她試過投河自殺,卻在最後一刻被知秋「救」了,知秋為她穿上鞋子,就像把一塊石頭綁在烏龜的腿上一樣,它原來背著的殼已經讓它寸步難行,再在腿上綁上一塊石,它怎麼還能動?映霞的心一直在病,她心中的鬱結從沒有向誰傾訴過,知秋就像是那塊石頭,讓她無法自如地往她想去的方向走,我想那一剎她接受了自己被綁手綁腳的命運,她告訴自己「她活著是要看到知秋得到幸福」,就由這決定開始,映霞的生命就注定是一個悲劇。不單是因為她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攀附在另一個人的幸福之上,更重要是因為她把「知秋的幸福」當成一劑麻醉藥,讓她不去正視自己失去親人的痛苦,她就任由那傷痛一直在她四肢八骸伸延。生活那麼苦?沒關係,只要我能讓「知秋幸福」就好;被打得都傷了?沒關係,只要「知秋幸福」我這點皮肉之苦算得了甚麼。她一直都用「知秋的幸福」作為一道麻醉,讓她不去考慮自己。映霞掩藏得那樣好,每個人都以為她是「樂天知命」,沒有知道她病得那樣嚴重。蕊紅總為別人著想,她很清楚這是為著自己的原則;映霞總為知秋,不完全為知秋的緣故,而是知秋的存在能解釋她為何要過得那樣痛。於是,當知秋不在了,映霞再沒有那塊石頭,她再無藉口能「樂天知命」下去,她只得直看這些年來,生活給她的種種傷痛‧‧‧是那樣的沉重。映霞的靈魂是那樣地脆弱,就算輕輕一握也能捏得粉碎,遑論是累積了這些年的痛全壓下來。

朋友說,映霞的死讓她心酸,我靜默了半晌,只說了一句「求仁得仁」。蕊紅說映霞只會逃避,只是蕊紅不知道的是,不像常綠有她支撐,也願意被她支撐。映霞並沒有一個支撐她的人,或許說,映霞以為自己才是支撐的那個人,要是映霞有一個「蕊紅」,告訴她這些年她都錯了,就算為了知秋的幸福,都不一定要像她那樣過,一下子推翻她過去所有努力,她也可能同樣痛得不能活下去。映霞就像是一個「痛」的癮君子,她一天不面對自己,她只會不停找另一個像知秋般能無條件地承受她的人,能讓她為「成全他的幸福」而生存下去。映霞曾經一度,有想過常綠會是那個人吧?映霞不知道的是,常綠這樣搖搖欲墜的靈魂,沒法負擔映霞這種「付出」。其實,知秋之於映霞,也是獨一無二的。

知秋一直心甘情願成為那塊石頭,這也是我認為無論他有多喜歡小滿,在他心中,始終無人可以替代映霞的位置。知秋要出人頭地,知秋要找尋幸福,是因為他知道這是映霞希望他做到的,他所做的一切一切,都是為了成全映霞。知秋和映霞,他們的生命早就已經互相綑綁在一起,就算知秋要逃獄,他只通知映霞,也只會帶著映霞走,也就可以理解。這種感情絕非單純的「姐弟」之情,但我也不能認定這是男女之愛,這是一種最難解釋的關係,無論知秋和映霞的伴侶是誰,都無法可以斬斷他們之間這種覊絆。除非,有誰能解開映霞和知秋互相糾纏不清的結。最後的最後,到底是老天爺可憐見,給了映霞和知秋一個機會,映霞沒有把握到,知秋兜兜轉轉,卻總算明白了。

知秋為自己選擇了一條凶險的路。知秋本性是善良的,可惜的是他在一個最扭曲的環境成長。看著映霞的犧牲,她對他的期望緊緊綑綁著他,他所走的每一步,都不是為赤知秋而走,他不停告誡自己,他必需成功。他成長的環境告訴他,所謂「成功」就是富有、被敬畏。只要有錢他就能買到別人的尊重,只要有錢他就能為所欲為,他過去被羞辱多少,他未來要雙倍奉還。知秋在妓院長大的日子,被人恥笑被人看低,這過去讓他自卑,為了掩飾他變得極其自大,或者說相對映霞要「成全他人」,知秋需要「被肯定」。他要成為劊子手,是因為劊子手能讓人懼怕,別人再不能欺負他或看低他。他狡辯以為榮少要姦污小滿才錯手殺了他,但他心底下知道,他殺了榮少是因為榮少「否定他」。他坐在囚車,不停高呼「我沒有錯」,我想知秋並不後悔自己的決定。常綠不收他為徒是正確的,一個不知「生死」何如沉重的人,如何擔得起劊子手的罪孽?朋友為知秋不知悔改感到心寒,我只覺得我們很難對一個價值扭曲的人說「對」和「錯」,因為有任何一刻知秋想過殺榮少是錯的,他根本不會下手,我反倒更相信在知秋的想像裡,他不知殺過榮少多少次,只是那次終於成為現實而已。我認為就算知秋內心深處知道自己錯了,他也不會承認,因為「殺榮少」是為了保護他生存的核心價值,要是他承認自己錯了,變相承認他一路走來都是錯的。他不能錯,錯的於是就只能是常綠。知秋這個「我沒有錯」的狀態,也許直到他親眼看到常綠斬了蕊紅,才被正面衝擊,因為他真的知道蕊紅「沒有錯」,她卻仍然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不知為何,我覺得映霞的死對知秋來說也是一種解脫,他終於不需要再是那塊石頭,他終於不用「成功」,不需要「幸福」,他只需要是從來善良的知秋,去思考自己的未來。當他在御書房自願以死囚身份,成為劊子手,他才第一次是一個自由的人,也許赤知秋才第一次離幸福這樣近。

在《刀下留人》裡我最喜歡的角色,是司馬丑。因為他是一個自由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心甘情願的選擇。他是個孤兒,卻從不怨天尤人,他只感恩能遇上義父;他喜歡小滿,卻知道自己任務危險,也知道在小滿心中的不是自己,他寧願站在一邊,看著小滿得到幸福,就能寬慰;他總是嬉皮笑臉,但內心卻有堅定不移的決心,去成就自己所相信的正義。我喜歡他說常綠的一句話,常綠是被迫成為劊子手的,所以他做得再好,也不會是個頂尖的,事實也真是這樣,他和常綠一樣,在這漫長的任務期間,只能孤獨,但那是他自己選擇的,於是再苦他都撐得過。他雖然滿是秘密,我卻覺得他光明磊落,能夠信任,我覺得有這種男生在身邊,還真的甚麼都不用擔心,有任何事都有他擔帶,其實映霞需要的,說不定是他這種男人,他不會跟映霞互舐傷口,但他能把映霞帶出難關,可惜的是映霞一直沒有遇上過。由故事中段開始,我一直在心裡說小滿沒眼光沒眼光沒眼光(ost:下刪以下數十次,以及對主創表示抱歉)‧‧‧‧。我想我一直說到映霞自殺那刻,差不多可以確定一些違和感才能停下來。(註:我實在太喜歡司馬丑這角色,為他開一個外傳我毫無異議。)

人生的確是停不了的選擇題,像章平所說,我們永遠不知道在某一刻做的決定會怎樣影響自己一生,故事借著映霞、知秋、常綠、章平、蕊紅和阿丑,他們的種種遭遇,探討的其實並不單純是「生」與「死」,而是你做著甚麼選擇,讓自己「生」與「死」,你可以像常綠沒遇上蕊紅前般雖生猶死,你也可以像蕊紅雖死卻一直活在常綠心中,端看的是自己的選擇。

又及:

之前那篇太順手,這篇靈感女神不幫忙。湊合看著吧。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6: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博@CherTheCat

《刀下留人》魂魄
2016年1月9日

如果你問我,對《刀下留人》印象最深的是甚麼,我會告訴你,是她的結構(註:我用「她」來指向《刀下留人》,因為她魂魄齊全,是個有生命的故事)。事實,這數年電視台的劇集,最缺乏的也是這個最基本的原素,當看到《刀下留人》的題旨、總綱、故事、分集,特別是演到到一半,我寫下「《刀下留人》演到一半,創作卻還是在為高潮舖線」這句時,是因為我預期這會是一個好故事。

貓愛寫文章,其實無論寫的是故事還是散文,篇幅是長的還是短的,我最講究的是題旨。這標誌著寫的人渴望告訴看的人哪些訊息,《刀下留人》一開始就非常明確,明確到差不多每篇訪問,都會提著主角一個是迎生的穩婆,一個是送死的劊子生,籍著兩個生活截然不同的人物,去探討生死云云‧‧‧‧坦白說讓我產生濃厚興趣的,其實並不是這個被認為「有深度」的題旨,而是因為「彼岸花」。我第一次知道彼岸花,是一個我認為極其哀怨的故事,我一直感覺「彼岸花開開彼岸,葉不見花,花不見葉」這一句蕩氣迴腸,說盡了故事的淒美,當看到主創用到彼岸花配合題旨,當看到男女主角的名字,我才泛起濃重興趣。我喜歡她含蓄、顯眼、不大鑼大鼓,態度鬆容,彷彿就在說「你要是明白中間的關係,就懂我的心思」。(註:好吧,我其實當時是想看主創捨不捨得斬,因為以彼岸花作比擬,應該是得斬下去的,沒有讓我失望,雖然我對常綠和蕊紅有了感情,在一刻也不想他斬下去。)

看了題旨,貓再看總綱。是的,也許電視台貼在劇集網頁的簡介和人物介紹是他們公式寫寫的,但我真的每個故事都會看,是每個故事,就算我不打算看直播的故事我都會看,因為我想看看故事的總綱是怎樣的,有有趣的題旨,沒有相應的總綱,是極煞風景的事。問:有沒有看過題旨感興趣,但看到總綱貓會放棄的?答,有。看完《刀下留人》的簡介和人物介紹,我笑了。她看似隨和、與世無爭,野心其實並不少,她由始至終只有一條主線,換句話說,無論劇裡有多少支線也好,最終都要匯總到一條主線去,這‧‧‧不是一件容易辦得到或辦得好的事,因為要擺弄觀眾記著二十多集各式的伏線,故事稍一鬆懈,便前功盡廢。朋友不愛看總綱,怕先入為主,我反行其道,就是要先入為主。我要在我有期望的情況下,劇集能滿足到我多少。我很麻煩?是的,我承認。不過,由於主創出身「未到最後都唔會知男女主角會唔會係一齊」的處境劇,我並不擔心主創會在舖線這環節出事,畢竟「舖」三百多、六百多集的故事,都沒有出過岔子,二十五集(相等五十集)小事而已。只是,處境劇從來變數太大,結構從來都不會太完整,總會在突然一刻突然「斷線」,又有些時候要「延長」線,半點不由人。所以,在《刀下留人》我想看的,其實是主創在沒有變數情況下,會怎樣處理一個故事的結構。

事實《刀下留人》的結構實在好。

我認為《刀下留人》的結構第一好,是她有真正的起、承、轉、合,而且在「起」和「轉」處乾淨俐落,半點不拖泥帶水,有點像常綠的鬼頭刀,斬頭不沾血。她只用了一集半,就把花蕊紅和葉常綠的性格、職業、背景約略交代得清清楚楚,閒話休說地就讓這對迎生送死的男女救了一個嬰兒。很多人說為何到最後沒有留得到蕊紅,但我一開始就覺得在刀下留得住的那個「人」就是皇子,也因為他這個故事才終於開展。主創耐性真的很好,她足足用了大半篇幅在「承」處,完整地交待了每一個角色,他們的互動、衝突、利害關係,要是你曾用心看過每一集故事,你會明白當每一條線都舖排得那樣長而深,每一個人當時都幸福美滿彷彿到達人生頂峰般,為觀眾儲足了能量,到「轉」一出現時,大概會有一個非常虐心的「合」。這就跟你玩過山車的原理是一樣的,越是驚嚇的過山車,在俯衝前的一段上坡都會異常漫長,為的就是要攀附到足夠高度,迅速以直角跌下來。《刀下留人》的「轉」我想是近年少有的上乘,她只有兩集,集中在章平身上,過程非常殘忍、無奈、悲情,我想每一個看過的人,都不容易忘懷,這個「轉」預告了我們迎來的,是一個颶風,沒有一個人能逃得過,只看會被如何撕裂而已。

我認為《刀下留人》的結構第二好,在於主創不貪心。事實這數年劇集流行「大堆頭陣容」,不管故事有多少集,總之要人強馬壯,A君B君C君個個大明星,合起來彷彿一定劇力萬鈞,我實在不知道這樣的誤解從何而來,但也實在讓我「審美疲勞」。當然聲勢很重要,但故事不純粹是市場學,你用再大的陣容把我迷惑死脫,讓我願意用上我人生一個小時去看也好,故事不好也是枉然。演員當然重要,一個好演員能把一個角色表達得完滿,能幫助我們明白一個故事想帶出的訊息,但演員是角色的「載體」,這個角色要活生生地還是得要魂(創作)魄(製作)齊全。太多大牌演員在同一個故事,總會出現「分莊唔勻」的尷尬局面,每一個大版演員都要由頭帶到尾,都要有演出機會,於是也就只得要每分鐘都是高潮,大堆頭不好看嗎?不是,只看兩小時的電影還可以,但當「高潮」了數集才能喘一口氣,第二個「高潮」又立即循環而至,恕我實在「腸胃不佳」、「消化不良」。況且,當故事已經有十多個主要角色要照顧,其他周邊小角色還能細細兼顧嗎?許是不能,許是‧‧‧‧認為不需要?所以我才認為,主創不貪心只固定了兩個重心角色,反倒在既定的起、承、轉、合之上,能造就一些空位,深化一些周邊角色的描述。譬如裘神婆、穩婆們、牛哥牛嫂跟蕊紅的互動,他們最後跟蕊紅對飲才會如斯理所當然;譬如酒寮老板和常綠的盡在不言中,所以他在蕊紅死後把酒溝得更淡,我們會相信是因為他不想常錄喝得太多;譬如嫣紅閣的鳩母對映霞的憐惜,當所有人以為知秋死了,她對著映霞苦心婆心,我們才不會認為她惺惺作態‧‧‧‧還有許多許多,都為《刀下留人》增添了一份人味,於是無論故事怎樣苦,這份人味都總暖著觀眾的心頭,久久不散。(利申:我不是反對強大陣容,我只是認為有強大陣容,也要懂得用,不然得人無所用,只是浪費演員而已。)

有鮮明上乘的結構,主創也沒有貪心,沒有出死力把她填死,那還得看故事如何。《刀下留人》的故事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不就是「寵妃要為皇上誕下皇長子,謀害其他懷有身孕的妃嬪,奸佞乘虛而入謀朝篡位」而已,這些故事古今往來被寫到爛。是的,主創並不是在橋段上如何驚世駭俗地創新,我認為她好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的切入角度。譬如,最為人提及的自然是穩婆和劊子手的對立描寫;又譬如,每一個這樣的故事,都一定有御醫在背後幫忙施毒手,很多故事會集中描述那個御醫如何「醫德失格」,但主創她卻著筆在這個御醫的「悔疚」;再譬如描述「惡霸」的,十個有九個都只描寫他們的「惡」和「霸」,主創切入的卻是這個惡霸的「執念」‧‧‧‧在很多很多的譬如裡,我喜歡的是她把從來面目模糊,用作陪襯「刀下留人」這句話的劊子手,描寫得如此人性。就這樣把一個原來被寫到爛的橋段,忽且別樹一幟起來。讓你與別不同的,從來不是因為你肯「標奇立異」(譬如當街幫女生換棉條之類),而是在於你的思維、想法、角度,是真正與別不同。

事實在《刀下留人》的「承」初段,我有點憂慮,因為舖得這樣仔細,劇情彷彿呈膠著狀態,多半不是很多人的茶,而且在那刻雖然好看,卻似乎沒有甚麼經典場口,可以有力地凝聚口碑,直到十二集的經典一幕,我的顧慮才一掃而空。別怪我挑剔,一個故事的確需要「殺戮時刻」,能叫人長久記憶,方為上乘。不然老說「好」,好在哪裡?卻一句都說不出來,到底遺憾。

原來我對電視台的2015年有點無語,還好在最後的最後,來了《刀下留人》。

发表于 2016-1-25 20: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分享~好懷念喔~這麼多的好評~讓我十在開心的不得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琪迹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美丽琪迹-邵美琪国际影迷联盟 ( 10014773 )

GMT+8, 2025-4-29 22: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