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22 23: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爱怡 于 2009-7-22 23:28 编辑
五
5年级小学毕业了,我们直升上了4年制初中。
上了初中,我开始知道有一本杂志叫《当代歌坛》。小的时候我的零花钱不多,我也很节约,自己舍不得买杂志,但是总会有同学分着买不同的期。 而全班都知道我喜欢邵美琪。当某一次,我同学拿着杂志说“这是邵美琪的男朋友,他叫郑伊健,是唱歌的”。 这是我第一次收集到所谓的“八卦新闻”。 我知道这件事情后,伤心了好久,我多么希望邵美琪和温兆伦是一对,可惜没有。不过,郑伊健说过“一生一世照顾她”倒也让我放心了。我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叫《郑伊健你赢了》,那篇文章我每个字都查了字典,只要有繁体字的都是用繁体字写来的,虽然只有区区四百字,但足以表现一个小影迷对自己所爱的演员的情感。 真不知道我初中的时候,怎么会有那么成熟的思想。每次有同学看到写郑伊健的总会拿来给我看,我一般都是去门口小店把写到郑伊健的那一页复印下来,特别是很多时候会写到邵美琪,总能让我兴奋好久。那时候复印A4的就要4毛一张了,我一个礼拜有1元钱零花,如果要是那报道有两面,那我一个礼拜的零花钱就只能复印了,不过,我很满足。 那些日子,所有人似乎看到有关他们的就给我拿来看,我对初中同学最有感情有很大原因是因为那个时候大家真的对我很好,他们很支持我。
六
99年,一件我从没有想到过的事情发生了。 郑伊健跟梁咏琪好了,不要邵美琪了!! 那天早上,两个同学从家里的杂志报纸上把有关的信息剪下来拿给我,我哇的一下就忍不住了。 哭的特别伤心。 一些同学看了我,都以为我早恋,然后失恋了。我记得我当时是这么说的“要是我自己都不会有这么伤心”。那天我在学校控制的特别不好,上课哭,下课哭,老师讲课都特别怪异的看着我。那阵伤心持续了很久,我想也许真的不会亚于自己失恋。 因为有的时候,你看着自己中意的人难受,会比自己难受更难受。 因为―――爱。
不过,我对邵美琪的爱恋,也因为“双琪夺面”事件而淡化。因为,关于这件事的报道多了,邵美琪的曝光率高了,而且互联网开始进入生活。那种寻觅好久才有一点点自己喜欢的演员的消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消息多了,可是我对于邵美琪的热情却减少了。这也说明“物以稀为贵”吧。
后来我又喜欢过舒淇甚么的,但是无论哪个演员再也不能让我有对邵美琪那样的感情。有人说男生一生只会真爱一次。我想,也许对于喜爱的演员,一生真正喜爱的也许只有一个,至少对于我来说,任何演员不会超过邵美琪在我心中的地位。
七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高中学习比较紧张,对于港剧这边暂时淡忘了。但是,记忆是可以被点燃的。这要从高考结束说起。
高考结束了,人有一种堕落,颓废的倾向。我那个时候白天学车。下午回来睡过午觉就泡在网上。突然有一天,凌晓给我打电话,说“快看安徽卫视,在播《第三类法庭》,”我说“别逗我了,怎么可能,都8年前的事了。”“上面写着呢,你快看吧”。 说实话,我心里想相信,但是又不愿意接受打开电视发现不是这部戏之后的失望,怀着复杂的心情我打开了电视!! 真的是!! 但是超级可恶的事情是:播港剧不能要原版繁体字幕,片尾重心做了,而且由于对于每集的时间有严格控制,他们竟然到时间就把一集结束了!!他们就不能重新剪一下嘛!! 看了之后,我兴奋之余是一阵心痛。 可是,通往记忆的大门就此又打开了。 于是我在网络上疯狂的搜索着关于它的信息。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搜索引擎”的伟大。终于在一家叫做“碟友” 的网站上发现竟然有卖《第三类法庭》的。是那种自己刻的,多少钱我不记得了。那个时候还没有类似淘宝的网站。 如果我要是想买东西,只能通过邮局把钱汇给他,他们再把盘寄给我。 换句话说,我寄给他们钱,他们能不能寄给我东西都是回事。 这一点我初中时在《当代歌坛》上已经受过一次骗。那上面说出售明星写真。我竟然发现有邵美琪,于是寄钱过去,但是对方来信说没有了。我回信说把钱退给我,之后就石沉大海了。希望这一次不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实,我当时就像个有病乱投医的病人,只要你说你能给我治病,我不管你是否能治好,我还是会给你钱,让你治的。 当然,那家上海的“碟友”公司不是骗子,他们给我寄来了光盘。 只是那不是很全,而且我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从网上下的,然后刻成盘卖的。尽管那只是他们从网上下的,尽管30集并不全,但是,这足以让我幸福了很久。 因为8年来,虽然我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它,但是不能否认,这部戏对于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清楚的记得那一天,奶奶告诉我有包裹到了,我飞一般的跑到了奶奶家。当我把光盘放到笔记本电脑里,一个一个“real”播放器的文件呈现在我眼前,每个数据文件下都有编号。我小心翼翼的点下了“1”,生怕把他们弄没了。 它承载着我太多的希望。
那熟悉的前奏响起来了,并不怎么清晰的画面出现了……天哪! 97年的一切又出现在我面前。
八
后来我在网上发现了“美丽琪迹”的论坛,啊!! 竟然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在关注着邵美琪。还有她的QQ群。 我突然觉得,我跟他们真的是相见恨晚。 那个暑假,我每天跟群里的人聊到凌晨3,4点。那些日子,我真正感到网络的神奇。
论坛上的人都很善良,06年我要去香港之前,希望他们把《第三类法庭》里的场景写给我,使我能够去那些“景点”看一看。他们都会很热情的告诉我。我真的很感动。特别是一个朋友,她告诉我哪里有卖邵美琪照片的。真的很巧,我住的那家酒店旁边就是那个商场。我真的买到了她的照片,而且是第三的剧照。
九
一转眼,我今年大学毕业了。我突然想起了高三的暑假。我又开始上网搜索了很多文章,很多帖子。我就如同戒毒成功的病人,又被甚么刺激了,毒瘾又上来了。翻出了高三暑假下载的《第三类法庭》粤语全30集,又开始重温。
但是,令我惊讶的是,为什么很多东西发现其实在我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根植于心底了。我可以好不避讳的说,这部戏里面我第一喜欢韦海怡,之后就是乔大羽了。坦白的说我不喜欢马中宝。马中宝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人物,他活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他宁死也要唤回所爱的人的良心。而乔大羽,他几乎拥有着一个完美男人所具有的一切。 他不仅事业有成,有钱有地位,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爱一个人。他的地位高高在上,但是他愿意为自己心爱的人放下身段,他为了让心上人了解他,而主动讲述他并不光彩的过去,甚至不怕因此而坐牢。也许,有故事的男人更吸引女人。他在外呼风唤雨,可是他面对海怡,他像个无助的孩子。他渴望他的真心在某一天可以打动她。他可以在寒风中等他6个小时,他可以默默的为她扫开一切对她事业上的阻挡,他懂得让海怡在她可恶的母亲面前扬眉吐气,他告诉她甚么是办公室政治,他帮助她在整个企业建立她的威信…… 而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在伦敦求婚那场戏:
曾经,他们在伦敦的一家宾馆的一间房有过一次“公平的交易”,那时候她是为了另一个他(就是那个不争气的马中宝)。而那一天,他又把她带到了同一家宾馆的同一间房。她气愤不已,情绪激动。他抱住了她。他说“嫁给我,我希望,我们之间不再是交易。” 这场戏我每次看都会哭,他是那么真诚,我想哪个女人会不动容。 没有鲜花的点缀,没有钻石的闪耀,只是一句话,就足以打动。当然,这场戏是我最喜欢的桥段(也是很多网友喜欢的),有人把所有大羽和海怡的对手戏的台词都听写了下来,当然也包括这场戏大羽说的每一句话。但是,我想让这篇文字里都是我想的,都是我做过的事,所以我没有复制整场戏的对话。这场戏中,大羽不止说了那一句,他的每一句话都是那样的真切,不过,我还是固执的只留下了一句。 因为,这一句,也已足够。
海怡是爱大羽的,如果大羽不死在海怡母亲的精心策划下,他们俩会过着愉快幸福的生活,当然,如果是那样,这部戏也许就真的如同一般港剧那样被人们遗忘。恰恰是这残忍的剧情,使整部戏在最后10集达到戏剧冲突的高潮。不过,没有了大羽的戏,看着真的很难受。想念这个完美的角色。心里上期盼着他们的快乐生活……然而,编剧并没有让我们愉快,而是让观众撕心裂肺的看完了30集,痛哭流涕。 坦白说,后来我再看的时候,很少看大羽死后那10集了,因为看到海怡开始复仇时,那种痛楚难以忍受,也许这是长大了跟小的时候最大的区别吧。
小的时候希望有个乔大羽那样的男人疼爱自己,长大了上网才发现,很多网友都喜欢大羽胜过男一号马中宝。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记得有网友写文章《给我一个乔大羽》。写的很棒,把乔大羽这个人物分析的很透彻。但是,我们终究不是韦海怡,大羽只爱海怡。
说到这里,我还想提一下老版本的《一帘幽梦》,这个也是我初中的时候看的。当时看的时候,就喜欢费云帆这个角色,当然这跟刘德凯的成功塑造分不开。而后,我惊奇的发现他跟乔大羽竟有着几分相似。都是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而默默付出很多。不知道为什么,小的时候成熟男士的角色总是那么吸引我。我曾经认为不会有人把这两个角色相提并论。可是,就是某一天,我发现了一篇文章,想必作者也是个女孩吧。她就写到了他们两个人在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那么的让人迷恋。有的时候看一篇文章,就会让我感到跟这位作者:心灵相通。 不过,故事终究是故事。
十
写了两个半小时了,写出来舒服多了。 压在心里12年了,只跟人说过,但是从来没有写成文字。小的时候觉得全世界没有人理解我,现在还是觉得别人理解不了我。当然,我指的是对一个电视剧,对一个角色,对一个演员的热爱…… 我特别不喜欢别人用“追星”来形容。因为我不认为我“追”了,并且我也不认为我喜爱的是所谓的“明星”。我至今难以忘怀的依旧是那些剪报,他们是那么的珍贵。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好朋友们为你攒报纸是甚么感觉? 我永生难忘。
另外,我还要说,邵美琪在《第三类法庭》之后的、之前的作品,能找来的我都尽量找来看了,但是,我始终觉得,我爱海怡这个角色,胜过邵美琪本身。或者说我喜欢的是扮演海怡的邵美琪。文章中也就不提其他的作品了,因为我想说的,并不是“追星”的事情。
我想说的,只是一个少年,对于青春的无法自拔的迷恋…… (对不起,最后这句话不是我的原创,摘自1998年《精品购物指南》中一篇文章《重温<我本善良>》,那篇文章我觉得简直是写出了我的心声)
这篇文章我没有想好是否要发到博客上,不过,总算写下来了.
如果你看完了,谢谢你!
2009年7月12日 凌晨 0:30 于北京 |
|